一、和孩子做朋友
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,都喜欢跟自己的朋友倾诉,因为有人愿意听自己倾诉,双方可以相互理解。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样相处,则能缩短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,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。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,坦露自己的心声,也有利于缓解自己的压力,养成开朗大方的性格。
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:
1.多和孩子聊聊生活和学习中的大小事,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,培养亲子间的共同语言。
2.在和孩子聊天时,要细心倾听、认真回答,不要习惯性指责孩子,更不要敷衍了事,而是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和商量某件事。
3.和孩子相处要放下长辈的姿态,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地位,比如平时家长犯了错,不应该好面子把错误揭过,而是要学会主动认错,让孩子感受到民主与平等,也能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。
4.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,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能增进双方的感情,也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。
二、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
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,让孩子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,或者跟随潮流,报了孩子根本不喜欢的兴趣班,从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。
家长应该明白,当孩子有真正想做的事情时,会充满热情和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,同时他们的专注力会得到提高,还能学会一项新的技能。因此,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,剥夺孩子的喜好,导致他成为一个没有自己想法与主见的人。
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:
1.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,家长应该做的就是不过多的干扰,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。
2.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损害身心健康,则可以给予适度支持,多肯定孩子的积极心态和好奇心。
3.可以和孩子一起发展兴趣爱好,带动孩子坚持自己的喜好,不要三分钟热度,也能在知识、经验和技能方面给予孩子一些帮助。
三、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
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,经常“口是心非”,明明是为了孩子好,话说出口又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,甚至在孩子眼中,家长们是因为“不喜欢自己、讨厌自己”才会说出这样的话。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,敷衍、啰嗦、暴躁等语气和说话方式都不利于和孩子进行沟通。
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:
1.保持尊重和平等。与孩子交流时,多用我,少用你;多用商量的语气,少用命令的口吻。
2.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说话,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看到的事情的角度不同,所以想要表达的想法也不同,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。
3.和孩子说话要简洁,或者换个角度,换种说法,避免啰嗦重复。
4.和孩子聊天时要保持和谐良好的氛围,多用语气词表达亲近,不要总对孩子说“不”,尽量用正面情绪的语言,多鼓励和肯定孩子,再委婉地指出孩子的错误,表达希望他能改进的意愿。
四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
要解放孩子的头脑、双手、脚、空间、时间,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,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。——陶行知
孩子不是养在温室里的花朵,而是翱翔蓝天的鹰,父母不应该长期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,而是应该学会放手,给予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。
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:
1.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不要替他包办一切、扫除荆棘,而应该允许孩子进行自主探索,多让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,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、自主生活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。
2.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。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,不要随便乱翻孩子的东西,更不要查日记、查手机,这不仅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灵,也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埋怨排斥的情绪。
五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
许多父母迫切地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只关注孩子的成绩,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,这是不利于孩子的长久发展的。
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:
1.要看得到过程中孩子付出的艰辛,理性看待结果,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期望和压力,多欣赏和肯定孩子,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
2.适当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和计划,引导孩子寻找在过程里获得的经验,告诉孩子厚积薄发的道理,一步一步前进才能完成最大的目标。
六、多陪孩子参加活动
在活动中,孩子能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、动手能力、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。父母要重视参加活动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,尽量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,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。
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:
1.在一些重大场合家长不应该缺席,比如家长会,亲子活动等。
2.多鼓励孩子参加活动,释放学习上的压力和沮丧的心情,孩子才能带着满足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回到课堂学习中。
3.家长可以多开展亲子活动,比如一起去旅行,参观博物馆、参与社区活动等等。这可以建立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,父母在此过程中应为孩子树立榜样,培育其优良的品质和精神。但需要家长注意的是,“陪伴”是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,是家长要花时间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,而不是去做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事情。